Mapko-Q的小屋

《黑暗的心》读书随想

《黑暗的心》,英国作家约瑟夫·康拉德一本比小拇指还薄的书,却看得我十分吃力。原因不是内容深奥,而是书中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像油画,而几乎每一句话都像油画的笔触,值得长久的审视。除此之外,作者的描写里还有很多象征手法和讽刺,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意象。目前只看到第三十页,就有许多值得记录的东西。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:
首先,是对“黑”的描写,这种描写并不是重点刻画,而是星星点点的散落在文章之中,就像用铅笔在一张白纸上戳了一个一个的小洞,积少成多,最终形成一种情绪。
第二点,是在对公司经理门外的两位黑衣守门女子的描写。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:
“从那个房间出来,我觉得轻松多了。那两个女人还在外间紧张地埋头织着黑毛线。不断有人进来,那个年轻一些的走来走去给他们引路。年纪大的那个坐在椅子上。她把平底布拖鞋抵在一个脚炉上,膝上躺着一只猫。她头上包着一块浆过的白布,也看不出是什么材料的,一边脸上有颗疣子,一副银边眼镜架在鼻尖上。她从眼镜上方迅速扫了我一眼,漠然得好像我是空气似的,真没礼貌。又走过去两个年轻人,看起来蠢得要命,却又一脸喜相,她也同样那么冷漠地看了他们一眼,好像她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似的。她似乎洞悉我们的一切。我不寒而栗。她仿佛有一种操控命运的神秘力量。在我远赴他乡的时候,常常想起这两个女人,镇守着黑暗的大门,用黑羊毛织着温暖的裹尸布,一个负责带路,不断把人带到没有人认识的地方,另一个瞪着那双冷漠森然的老眼来检查那些愉快而愚蠢的脸蛋。万福!织黑毛线的老人家。即将赴死的将士向您致敬。领教过她这种目光的人,没几个能再见到她——不到一半,远远不到。”
黑毛线、冷漠、引路、黑色的大门、猫……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,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已经走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之路。对于黑色的描写,从这里也可见一斑。
第三点,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从来不是平铺直叙,而是刻画,描写,交给读者自己去体会。因此就像之前说的,读他的书就像在看一幅油画,显而易见画的是什么,可是没人告诉你他想表达什么,你需要自己去理解。这是高明的作家,不把读者当白痴的作家所用的方式。由此,我也想啰嗦几句,现在流行的不用脑子就能读懂的小白文,就像游戏一样,只能用来消遣。读者不能从中发展智力,作者也不会从中得到升华。说回来,有一段描写非常喜欢,是对垂死的黑奴在林中挣扎的刻画:
“许多黑色的人影蜷伏着、躺着或是倚着树干坐在树与树之间,他们仿佛长在地里,一半暴露在地上,一半隐没在阴影中,做出各种痛苦、听天由命和绝望的姿势。……他们正慢慢死去——非常明显。他们不再是现世的存在物——什么也不是,只是疾病和饥饿的黑影,乱糟糟地躺在墨绿色的阴影中。这些奄奄一息的影子就像空气一样轻飘飘的,也差不多跟空气一样稀薄。我开始看见树下有许多眼睛在泛着光。然后,我低头看时,发现手边有一张脸。一副黑色的人骨挺得笔直,一个肩膀抵着树,眼皮缓缓抬起,凹陷的眼睛翻上来看看我,巨大而空洞,一种盲人似的白光在眼底微微闪烁,慢慢熄灭。似乎还很年轻——几乎是个小孩儿但很难看出他们的真实年龄。”
目前还没有搞懂本书书名的含义,到底是写人心的黑暗?殖民目的的黑暗?还是指黑奴?

评论

热度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