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pko-Q的小屋

《无处停歇》——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孩子,一个叫天使,一个叫魔鬼

合上这本书的时候,我正躺在沙发上,盖了一条厚厚的被子。窗外传来一阵阵车声。这是今年的第三本书。

阴沉沉的天,一盏不太明亮的LED灯照在书皮上反射出一道道深浅不一,粗细不一,长短不一的痕迹,那是在我包里被钥匙、手机、证件、钱包留下的。我喜欢精装书,每次看书之前都会把纸质封面摘下来,带着一本裸装硬皮书挤地铁,这样,就算书皮封面上有很多划痕,等看完的时候把纸皮封面套上去,又和新的一样了。尽管,我知道,那并不一样,封面上的划痕已经成为了永恒,是无法抹去的,但,它至少看起来还是崭新的。就像我们。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着改变,不自主的改变,从最基础分细胞代谢、食物代谢,到心灵代谢、时间代谢。然而我们还要假装一切都很好,都很稳定,就像亘古不变的喜马拉雅。

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,去经历我们这一生无法经历的事情,去到无法去到的地方,回溯无法回溯的时间。但现在,我觉得看书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——理解无法理解的人,理解无法理解的生活,理解无法理解的自己。

尽管每个人的生活不同,但,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,就像所有数字都是0-9组成的,用宗教语言来说,我们都是神的一部分,我们都有着和上帝一样的神性。每一本书里的人物都是一个未知的自己,都是自己一个未知的面相。佛说,八万四千法门,不过一心。

书里的这个女孩,酗酒、吸毒、放纵、乱性,对亲人冷漠,对生活厌恶,但,我们不能不爱她。她善良、敏感、孤独、迷茫,她渴望被爱,却不信任爱,她不放过任何激情的机会,却又深深的厌恶激情,她无法接纳自己,却又希望能拥抱自己,她是极端的,是矛盾的综合体,她是我们心里的两个小孩,一个叫天使,一个叫魔鬼。

我很喜欢王尔德、毛姆、茨威格这样的作家,他们那种夹叙夹议的书在阅读的时候,总能像捡到金子一样,一路兴奋的捡拾着就能到终点,但这本书像乘坐一艘船在一条安静的小溪中漂流,波澜不惊,却总有些风景深刻地印在心里,无法驱散。虽然我不喜欢开放式的结尾,总觉得所有事情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但我知道这就是生活,很多事情只有开始,没有结局,如果问题能被解决,那世界上就不存在问题这个词了,所以,虽然不喜欢,但是我接受。接受故事没有结局,接受努力没有结果,接受问题不被解决。接受一切都只是过程,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。

这就是,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说的,没有什么重点,没有什么论点,一切都杂乱无章,但,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,有些东西改变了,就像生活。


评论

热度(5)